第139章 君有疾在后宫(2/2)

“《志》上有云:‘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其意便是,买姬妾侍女如果不知道她的姓,就占卜一下。如果既不知姓氏,又不去占卜一下,违反了这两条,古人就会感到很忌讳。所以,男女要辨别姓氏,这可是礼仪的大事啊。”

“现在,据说君上的后宫,有四名姬姓的侍妾最是得宠的,那恐怕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吧!如果君上从此以后能有所节制,尽量少亲近那四名姬姓女子,那君上的身体便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的。”

子产一席话说完,却将矛头是直指了晋侯身边的四名姬姓女子,且言语之间也多有故弄玄虚之嫌。

这当然不是因为子产有性别歧视,更不代表他是真的会信这些个玄乎其玄的东西。事实上,子产对这些个神叨叨的事物最是没有好感的。

只不过,现在既然是要谏言,你总得是找一个切入点。现在这节骨眼上,你总不能说是全是晋侯做得不对吧?那到底是谁做错了呢?自然而然的,这口大锅就只能甩给了那四名姬姓的侍妾了。

而晋侯听得此言,也知子产此言乃是给了自己一个台阶,所以,也是顿时不住的点头称是。

如此的谏言虽是尖锐了些,但好在也是足够私密。也不至于会传扬出去,惹了他人耻笑。而李然与子产能够当着他的面说得这些话,也足以说明他二人的诚意。

“寡人烦忧国事而不得,甚为焦虑,不免于后宫处是放纵了些,今日得二位谏言,恍如晴天霹雳,醍醐灌顶,寡人受教了。”

晋侯的自知之明,再度得以体现。

正如之前所说的,晋侯此人并非是不知好坏,只是碍于情势之无奈,他时常不得不选择看破不说破。

而今得李然与子产与他一一点破,那他也就没什么可藏着掖着的了,一番自省也可谓是真诚。

“君上今日能够内省己身,乃我晋国之万幸。臣悔不能早日谏言,此实乃臣之过也。若臣能早日劝谏,君上又何至病重如此,臣恳请君上降罪于肸!”

混迹官场几十年的羊舌肸岂能不知该如何给晋侯一个台阶?

此言一出,李然与子产皆是躬身。

“肸乃我晋之国士,寡人此乃自误,又岂能怪罪于你?卿等快快请起,寡人自当谨记今日良言,日后必当修身养德,以安其国。”

听人劝,吃饱饭,自古如此。

晋侯显然也不是一个昏君。

李然与子产起身后相视一眼,皆是点头示意。

晋国之所以能够继续支撑着中原霸主的地位而与楚国抗衡至今,除了赵武,韩起这些老臣对内还算忠于职守外,晋侯的这一点自知之明其实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若非如此,换做其他国君,只怕晋国霸业早已崩溃了。

“谢君上!”

三人起身,正欲告退而去,不料殿外侍卫此时却又进来禀报,说秦伯派了一个医者前来给晋侯瞧病。

秦伯,秦景公是也。

因当年秦襄公其实与郑武公一样,在被周平王赏封诸侯之时,是许了伯爵之名,所以世代秦国君主,都称之为秦伯。

要说秦晋两国的关系,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可能莫过于是所谓的“秦晋之好”了。但其实呢?那真就只是昙一现罢了。更多的时候,两国的关系可谓是非常糟糕。

自从崤函之战后,秦晋两国之间就始终是小摩擦不断,秦国更是与楚国联合,来来回回与晋国是拉锯了一百多年。

也不过是十几年前,由于弭兵之盟的缘故,晋楚两相言和。而秦国没了楚国当靠山,亦自知是独木难支,于是秦晋之间的关系这才算是有所缓和。

所以,此次秦伯派遣医者前来为晋侯瞧病,某种意义上也算得是昭示两国友好之表象罢了。

原文:

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沈、台骀为祟。』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侨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今无乃壹之,则生疾矣。侨又闻之,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君子是以恶之。故《志》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违此二者,古之所慎也。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今君内实有四姬焉,其无乃是也乎?若由是二者,弗可为也已。四姬有省犹可,无则必生疾矣。」——《左传·昭公元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