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双芯联动技术(1/2)

第111章 双芯联动技术

在争议当中,星云科技再一次加大了研发投入,补充了科研人员后,长庚4的进度再次加快了不少。

星云研发部的长庚项目组在星体架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愣是通过不停增加核心把长庚4稳住了。

十核设计让刘大郎忍不住想起联发科史上著名的翻车事件:一核有难、九核围观,闹了个大笑话。

长庚4也是十核,不仅是十3核,还是20纳米制程工艺,从理论上看要比联发科芯片更容易翻车。

联发科helio x20用的也是20纳米制程工艺,且三丛十核的架构,将任务按照轻重等级进行了划分。

星体架构同样是按照任务轻重等级进行划分的,而且还是三维立体结构,刘大郎还真没什么信心。

理论上来说,三从十核架构是好架构,星体架构也是好架构,按照任务轻重等级划分也没有问题。

可理论终究是理论,不实践一下,根本不知道芯片是不是好芯片,连芯片制造厂商都说不准。

刘大郎也算是体验了把芯片研发的辛苦,在长庚4的流片过程中,每一项测试的等待都异常难熬。

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事,实际上却非常有可能完成,因为nil技术本身就是模板式的技术,只需要按照图纸或架构把芯片制造出来就行。

掉的积分很多,但在刘大郎看来,双芯联动技术值这个价,因为这种技术还可以在未来使用。

如果把骁龙810换成骁龙835,哪有什么人吹这是一代神u?他们只会认为这就是正常芯片的样子。

长庚项目组也是一群狠人,愣是带领着一群npc,用nil技术把长庚4给设计了出来,还流片成功了!

虽然这个芯片有点离谱,比联发科helio x20还多两个核心,十二核处理器会不会也是一核有难…

台积电宣布突破了10纳米制程工艺,三星一看,这还了得?连夜把自己的技术也突破成了10纳米。

要知道游戏本的市场非常广阔,尤其是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出现的显卡荒,只有加价才能买到。

但原理到底是什么,他们还没找出来,当然,芯片稳定性是第一位,后续可以再慢慢进行研究嘛~

有不少人质疑三星的代工工艺是不是虚报了,还真虚报了,不光三星虚报了,台积电也虚报了。

或许长庚4找到了一条进军高端芯片的道路,就是往星体架构中增加更多的核心来维持芯片稳定性。

这要是按照三星、台积电的标准来制造芯片,十个核心肯定凑够了,十二个核心芯片根本放不下。

但是,工程机的测试数据会更好一些,在手机量产后,因为设计、零部件增加等因素,反而在各方面表现上会不如测试的工程机。

实际上谁都知道,三星的代工工艺在后来过于急功近利,出现了漏电等缺陷,难以和台积电抗衡。

运气好了碰上一代神u,运气不好就跟小米note非常自信的骁龙810一样,功耗发热根本压不住。

或许现在还需要加价购买的显卡,在未来不到两年内就成了甩卖都无人问津的垃圾,就这么残酷。

刘大郎希望不是,星云科技的优势就在这里,有自己的技术,在芯片研发设计上,可以多次实验。

长庚项目组偏偏不信邪,又把长庚4的核心加到了十二个,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十二核居然成功了!

刘大郎:???

只有芯片没问题时,消费者才会更在乎外观设计、质感、影像、屏幕、电池、快充等方面的东西。

这是什么情况?刘大郎忽然有点明白了,为什么之前长庚项目组跟他说没吃透星体架构不敢研发。

长庚项目组:???

当然,这种对比方式的前提是星云科技没有双芯联动技术,事实上,在长庚4流片成功的第一时间,刘大郎就兑换了双芯联动技术。

这就已经足够了!

各大手机厂商天天吹的骁龙870,吹它不怎么发热,实际上买一台用一用,看看到底发不发烧?

但是,星云科技和三星、英特尔厂商中间间隔的可不仅仅是成本问题,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高通骁龙每隔一两代,就出几条火龙,安卓厂商不管喜不喜欢,他们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宣传。

如果是放在平板、掌机上,那就当没说,手机芯片在大小上还是有要求的,不然芯片发热太严重。

因为只有学生对游戏本的需求最大,每年都有学生在跟自己的家长说,一定要一万多的顶配版本。

这些都是正常情况,所以整体算下来,长庚4在量产机上的水平会不如骁龙808,但要比骁龙805强。

长庚项目组的研发人员还真没吹牛,在长庚4的工程机测试数据出来后,还真比骁龙805要强一些。

从nil的名字:纳米压印技术就知道,这是种实现了高端芯片生产之后的量产手段,会更节约成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