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划时代的纪录片(一)(1/2)

随着拍摄越久,大家越来越熟悉。

1月7日。

锦城省,最南端,樟木市。

“卡!”赵梓骆声音落下,怔怔看着存储信息。

五百七十二g!

至此,《舌尖上的华国》锦城篇正式宣布结束!

“各位。”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我宣布,《舌尖上的华国》,第一季杀青!!”

“噢——!!”

“终于完了!哈哈哈哈!!我的第一个纪录片项目终于结束了!”

欢呼声此起彼伏。

接着,一幅幅画面缓缓略过镜头。

咕嘟咕嘟……锅里炖排骨的声音,让她唾液都有些泛滥。

直到这一句:“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如此多样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十分钟前结束的文娱部电视台台长级年终会议,由文娱部文化推广厅厅长张德顺亲自主持。

要么不做。

正好练手。

但无法让观众养成收看付费电视的习惯。

往往想拍一部纪录片,申请经费都要一两年。

第二季流水高达三十二亿!

可在没有这两部片子的时候,浏览量几乎为零。

陶永华也没办法。

“嗯?”

私人电话。

至今为止,赵梓骆的天赋是娱乐点满。

摒弃了一贯的菜肴介绍,厨师介绍,方法录制。

就在所有人都在庆祝的时候,陈静安悄悄走到赵梓骆身边。

还有雪白的松茸,铺在黑色锅底上,随着油脂“滋”的一声响,就微微卷了起来。

“你现在在燕京?正好,带给孟台长看看,她应该很敢兴趣!”

他接下来要做的,一是影视基地的建设。

但他们全都清楚,这是一部好片!

因为,屏幕前的他们,兴味盎然!

当陶永华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在和其他几位台长说事情。

当看到这个名字,她心中就微微一沉。

燕京,一栋办公楼里,陶永华满面春风地走了出来。周围各位台长恭喜不断。

“会的。”赵梓骆沉声开口:“它会惊艳所有人!”

仿佛是竹笛吹奏。

当简略的介绍之后,画面一转。

1月7号,《舌尖上的华国》拍摄团队回到洪江,第二天就开始剪辑。

孟安澜笑着压了压手,沉吟道:“你确定?”

接着,舌尖2,舌尖3……17年左右,华国开始了纪录片大爆发的年代!

仅2021年第一季度,就有近50部纪录片上映!

会议上,点名表扬了锦城台。

而且,在她印象中,美食纪录片是很难出彩的。

第一季流水高达三十亿!

他下意识看了一眼。

“古风拿捏得非常稳。”“是啊,恢弘大气,又不失典雅庄重。这曲子不错。”

强势崛起,一枝独秀!

几人一起找了个观影室——这片地方都是文娱部的地盘,他们刚进去,就有服务人员端上热茶和水果。

都需要总台大力支持!

可在从业人员看来,这不啻于对行业的改革!

“还真是让人惊喜啊……”孟安澜目光微闪,态度开始认真了起来。

可一台不同!

如果他仍然用做娱乐的想法去做一台节目,是不行的。

陶永华笑着和其他人打招呼,心中却归心似箭。

“卧槽……”他忍不住骂了句脏话,立刻打了手机。

还能这么玩儿!

大家都瘦了不少,但更有精神头了!

这一个月,每个人都学了很多!

“它将是锦城一台改革,最浓重的一声礼炮!”

紧接着,一段特别有印象的音乐响起。

招不到没事。

还是娱乐性质的选题。

有趣。

陈静安声嘶力竭地喊完,心潮澎湃。

有专人帮忙将电脑和大屏幕对接,几分钟后,光线也变成了不刺眼的柔光。

刚开始,随着这几句话的,是高原,海洋,江河,山川的镜头。

“这是……”

作为总台台长,可以直达天听的存在,孟安澜一直很忙。

可是。

“有——!!!”

而是采用从食材出发的角度!

“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

“陶台长,请问今年要团建吗?”秘书的声音传来,陶永华心中一阵失落。

他们看不懂。

“老师!一部纪录片可不够!”马东来笑道:“怎么的每天也得三部!”

地广人稀,风俗还不大相同,真的很难招到顶级人才。

山上根本没有道路,只能靠拐棍一步步趟!

甚至两位“主角”的普通话都不标准。

映入眼帘的,是两位少数民族的女子。

一锅在油里炸得冒泡的鳗鱼。

可至今为止,已经过了一个月了!

马上就要过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