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研发模式上的碾压(2/2)

也正是听出了这层话的意思,汪伟森等人的心顿时就沉了下去。

他们是先要吃饱饭,才能干活,还不保证一定能有收成。

但康驰是先干活,种出了庄稼,然后直接卖给国家,吃饱饭后继续干活……

如果把话说直白点、难听点,就是国家已经提前给你们喂了奶,结果你们拿不出成果,还埋怨别人抢了你们的资源?

这不瞎胡闹嘛?

只能说康驰的这套玩法,对他们来说简直无解。

汪伟森都忍不住产生了一个念头,

要不然他也学学康驰,跳出国家科研机构,自己去搞个公司?

不过搞私企的话,虽然有着非常大的自主决策权,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自行承担风险,如果大量的投入没出成果,可能分分钟就暴毙了……

但哪怕汪伟森身为科学院院士,也没有绝对的信心保持成果输出,

还得为启动资金操心头痛。

于是他果断打消了这个想法。

康驰的私企这套玩法,一般人还真玩不来……

这场技术研讨会在双方的辩证中,或者说裴恒生的质疑中,似乎被带偏了方向。

不过这场会议说白了,其实也就是争资源的,

现在首长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

资源就这么多,康驰拿出了成果,国家就给他资源,这其中的合理性,根本不需要质疑。

而且在潘坚为扔下新量子力学,和量子通讯芯片这两枚重磅炸弹后,汪伟森等人之前的怒火,这会也基本熄得差不多了。

人也清醒了。

所以研讨会的结果,其实就差不多已经算是定下来了。

不过按照流程,接下来他们还是回归主题,着重讨论了一下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路线。

在这个话题上,处于人工智能上游的半导体产业学者,具有的话语权时期更大。

张达远和吴利鸿等人一致认为,目前的人工智能,本质上还是传统的电脑和程序,只不过功能更加强大,能够处理和搜索的数据更多而已。

“我们认为对人工智能的定义,应该是程序真正具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能产生和人一样的情感,它不需要我们通过写代码来告诉它要怎么做,设计它的功能,而是可以自我完善升级。”

“但这种人工智能,以目前硅基芯片运算原理,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诞生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研究,其实就是原本自动化程序的升级和延伸,我们需要放平心态和眼光,既不过份拔高它,也不轻易忽视它的重要性。”

张达远说完这段话后,潘坚为又紧接着补充道:

“我赞同张院士的观点,我认为人工智能如果真的存在,那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是量子计算机上,而且随着康驰博士的对量子力学的完善,以及目前掌握的量子通讯芯片技术,对我们的量子计算机技术同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受限于量子寿命,这项技术暂时无法制造出便携的小型量子计算器,但配备量子捕捉器的大型量子计算机,已经具备了前置的技术条件。”

“我们现在完全有能力和技术,来建造一台超高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

“超高量子比特?”汪伟森忍不住追问道,“这个超高是多少?”

“像康博士的量子通讯芯片一样,上千万,甚至上亿……在康驰博士的技术路线中,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听到这个回答,现场又顿时一片哗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