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陈老师小课堂与热门视频(6k合章有彩(1/2)

第156章 陈老师小课堂与热门视频(6k合章有彩)

采访完毕后,陈平生请几位记者在川菜馆里吃饭。

吃饭间隙,张元元有些好奇的打量着这位年轻帅气的同龄人,然后问道:“陈哥,你从小就学习摄影吗?”

她觉得叫陈老师有些叫不出口,叫名字又显得不够尊重。

于是干脆叫起了陈哥。

但其实陈平生的年纪比她还小一岁。

陈平生已经不是第一次面对这个问题了,直接回答道:“从小就对摄影比较感兴趣,所以一直在自学。”

“真厉害,自学成才。”张元元感叹一句,有种面对学霸时的无措感。

如果是一位人才,大家在表面赞美后心里还是会有不服输的想法的。

可当你面对一位天才,那大家只会在赞美后,认为两者并不是同类人。

因为差距太大,甚至像是两个星球的生物了。

李超也好奇的问道:“我平时也玩摄影,陈哥,但是总感觉自己脑子空空,拍不出成体系成风格作品怎么办啊?”

面对这种问题,陈平是其实也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但还是说道:“其实我觉得很多人觉得摄影难,是因为他们把摄影当成了一个门槛很低的事情。”

“什么意思?”张元元也疑惑起来。

陈平生解释道:“我说的门槛低是指只需要一部手机或一部相机,就可以拍摄这件事情。近几年很多厂商出于利益都在宣传说摄影的门槛非常低,手机也可以拍出大片。这种外在的门槛自然是低的,可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内在的门槛。”

“如果你只是记录生活,那么一部好手机足够使用了。如果伱只是为了装一下逼格,那么复古的胶片机和拍立得都可以办得到。如果你是为了商业赚钱,那么三大厂商的相机足以。

“可是有一部分人,比如李超,比如一些对摄影的感兴趣的人,其实是为了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或者说拍出好照片参赛做打算的。而这时候,当他们买了相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拍摄。”

陈平生喝口水继续说道:“然后他们就发现自己拍的很烂,和他们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明明平时想法挺多,但到了真枪实战时却怎么也用不出来,感觉脑子里全是空白。

“长时间下去,他们就把相机丢在角落里吃灰了。偶尔感兴趣时就看看视频,根本不想自己出门拍摄。”

“陈哥,你说的太对了。”李超疯狂点头:“我就是这样,所以要怎么办?该怎么学摄影呢?”

陈平生回答道:“这其实就涉及到摄影的内在门槛,就像写作,看似人人能写,其实写得好的和写得差的宛如天壤之别。摄影也是,必须要有些积累,你才能在拍照时得心应手。”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练,每天都拍,不用相机,手机就可以。尝试各种构图,各种场景,然后自己做后期。你一定要确保自己每天都拍,这既是磨练手感,也是磨练你的构图能力。只有大量的拍摄,才能让你积累出自己的想法。

“比如你喜欢暖色还是冷色,你喜欢建筑的结构,还是突出建筑的宏伟?你喜欢拍摄怎样的人像?这都是需要你在摄影中去不断寻找的。当你清楚自己的喜好,你的后期才有针对性。”

“嗯嗯,然后呢,如果我想进一步提高呢?”李超问道。

“第二步就是看,去看大师作品,去看其他摄影师的照片,去看看他们拍的是什么。他们是如何用色的,如何用光的,如果找到适合的构图的。当然,你也可以先看作品再去拍摄,但有可能会被看过的照片限制住。”

“那什么时候进行相机拍摄呢?”李超继续追问。

“任何时候都可以,等你有空的时候,拿出一天时间带着相机出门拍摄。或者找一位朋友陪着你,进行人像拍摄都是可以的。但我只建议一件事情。”陈平生伸出手指。

“什么事情?”

“把每一张照片当作最后一张拍摄。”陈平生说道:“其实如果可以的话,我建议是买一个胶片机,就那种一次性的富士相机。它只能拍摄36张,所以你心里会一直有一种紧迫感。在拍摄时就不会随意抓拍,而是对每一张都斟酌很久。等你拍完,也必须要洗出来才能看,整个过程你必须耐心等待。而耐心,就是摄影师最重要的品德。”

“哪怕是大师街拍,也会面临无人可拍的情况,这时候非常需要你的耐心来等候想要的画面。往往一个出色的画面,要费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的时间。就像《鸦》这部作品,为了其中一个画面我从凌晨开始等了几个小时。”

说起过往的拍摄经历,陈平生也有些感叹,只能说人在专注沉浸时,是真的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

“明白了,看来我还是拍的太少了。”李超总结道。

陈平生笑着说道:“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总是想立刻出成果,出好片,却没想到在出结果前,自己还需要经历什么样的磨练。如果你真的喜欢摄影,那么平时还要注意多观察生活的构图。”

“比如这几个杯子和菜。”他指了指现在桌面上的杯子和盘子道:“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独特的几何构图吗?”

杜倩听到这话好奇的看了看:“感觉是正方形?”她是根据几个杯子的摆放说的。

张元元起身盯了一会:“我觉得是三角形。”她是根据两个杯子和几盘菜来看的。

李超则答道:“我觉得是椭圆形。”他觉得应该整体的来看

陈平生摇摇头,然后站起身,指着圆形转盘的边缘,那里平均分散着两盘菜和两个杯子,形成了一个弧形。

“看着我手指。”他沿着弧形的末端一路向前,从杯子一路指到了左侧的盘子停下,然后说道:“这是构图的一部分,继续看。”

几个人瞪着眼睛追着陈平生的手指,只见他沿着盘子向上,拐了个弯,画出一道半圆形。

因为几个人坐的比较靠近,所以菜没有平均分布,而是聚拢在了一起,所以当他们看到陈平生的手指跟随着杯子与盘子画出了一道螺旋形后,四目相对,面面相觑。

“这是什么形状?”张元元首先发问。

“螺旋形,有这种构图吗?”杜倩的数学并不好,所以也没有什么印象。

只有李超恍然大悟:“我知道了,黄金螺旋!”

他看着桌面上东西的摆放,虽然有些抽象,但是所有杯子和盘子的摆法恰恰是沿着黄金螺旋线布局的,这是理想化的几何蓝图,没想到竟然就在眼前。

李超仔细看了一下,发现确实是如此,因为圆桌本身就自带圆弧,所以想摆出这样的造型并不难。可能不够准确,但大概的意思确实是对的。

另一边张元元和杜倩也搜到了黄金螺旋的构图,然后点点头,明白了过来。

接着陈平生见几人都看向自己,开口道:“摄影师必须要具备从繁杂画面抽丝剥茧的能力,这需要平时多看多练。无论是楼房格局,还是街道景象,很多时候构图就藏在其中。摄影里不是只有引导线、框架这些常见构图的,就比如黄金螺旋,虽然难找,但如果你发现,就可能成就一张经典的照片。”

说完他笑了笑:“不过如果你拍摄这些菜,大概是成不了经典的,因为这个人为控制的可能性太大了,不够具有唯一性。”

“明白了。”李超和张元元很认真的点头。

——

“感谢你今天的讲述。”吃完饭后,杜倩站在车前,再次感谢了陈平生。

陈平生笑笑,然后问道:“我能知道这篇报道大概什么时候出吗?”

杜倩没有卖关子,直接说道:“大概不到半个月你就能在网上看到这篇报道。”

半个月,陈平生在脑海里思索了一下,应该在博物馆开展后和《鸦》影展开始之前。

“好的,我知道了,路上小心。”

他目送着几人离开,随后逆着寒风走向回家的路。

走到半路,他给林梓杉发了一条消息。

“四木,1月23号那天你有空吗?”

三秒后,林梓杉回复:“有空啊!怎么了?”

“哦,没什么。你什么时候回来?”陈平生想了想没有直接告诉她,而是打算给她个惊喜。

“我还要几天时间,这次的拍摄好麻烦!(狗狗委屈表情)”

“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直说哈。”陈平生发送消息。

“没问题,有疑惑我肯定会问陈老师的!(狗狗敬礼表情)”

放下手机,陈平生正好也踏进了楼道的台阶。

刚打开门,就听到了手机铃声响起。

“是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他本以为是华夏青年报的记者或是什么工作上的人,就没有着急,而是进屋脱了鞋才拿出手机。

然而没想到屏幕上显示赫然是母亲的电话。

陈平生赶忙接通。

“喂,妈,怎么了?”他边脱着大衣边询问道。

“儿子,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没想到母亲神神秘秘的,似乎有什么大事要说。

“是什么好消息?”陈平生坐在沙发上,等待着母亲口中的消息。

“就自从你在那个格赛上获奖以后,我和你爸都被记者采访了。”母亲在电话里说了一下家里最近的经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