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伟大的作品(有彩)(1/2)

第179章 伟大的作品(有彩)

跨过序言,改拓文终于看到了《决定性瞬间》的照片。

跳过白色的空页,右侧,是一张看起来颇为精彩的照片。

那是在一个废弃的教堂前,大片的水渍中,有一个男人正从倒地的架子上试图跳过水的边界。可是他似乎高估了自己,刚跳出一米的距离,就已经落下。

改拓文能清晰的从照片中看到他的脚即将落入水中,身体与水中的影子形成了一个巧妙的对称图案,令人忍不住要画面中的男人捏把汗。

“这个抓拍,好精准。”改拓文脑中想象着陈平生抓拍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其实并不少见,至少他曾经就干过画面那个男人做的事情。

但他却没有想到,陈平生竟然通过一张照片,把这件事情抽离了出来。

形成了一个凝固的薛定谔的空间。

他觉得男人肯定会掉入水中,弄湿他的鞋子和裤脚,但他没有看到,这些都存在他的想象中,而不是真实发生。

“所以这就是决定性瞬间吗?”改拓文念叨了几句,随后继续看向照片。

接下来的图片都是关于街景的,有人群、有建筑、有车辆。画面都是如同第一张一样,定格住了某个事件将发生,但又未发生的前一瞬间。

把这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展现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去脑补,去揣测。

“不得不说这种照片真的很厉害。”如果只是抓拍一张两张,改拓文觉得很正常,每个人都能办到。

可是这么多张同时采用相同的手法,并且构图各异,但都能看出几何图形的美感。

那就不简单了。

这说明摄影师对于自己的作品,有着超乎常人的,清醒的认知。

他知道该怎么拍,用什么拍,如何展现。

改拓文忍不住看了看正在翻页的陈平生,这一刻,他突然觉得摄影界何其有幸,国内的摄影界何其有幸。能够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并把自己的天赋完全展现出来。

刚才那句玩笑话,他突然觉得已经没什么不可能了。

就凭这部作品如此成熟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就足以给所有摄影师开一堂课,名字就叫做“如何拍摄决定性瞬间”。

这部作品的照片很多,改拓文自然不可能全部看完,他只能挑些自己感觉有趣的着重观看。

而其中他觉得有一张印象很深刻。

那是一片墓碑,整齐的在山腰处修建的墓碑,乍一看没有任何值得注意的地方。

可是当他仔细观看时,才发现墓碑右侧,有两个人倒在了地上。

其中一位仰面朝天,披散着头发,似乎正在痛苦的哭泣。

而另一位长发女孩则抱着他,安慰着男人,就像小时候安慰孩子的母亲一样。

改拓文之所以喜欢这张照片,是因为感觉到其中蕴含着对死亡的思考。

并且拍摄风格非常冷静,完全没有故意去渲染什么。

甚至两个人的位置也并不是画面的中央,如果想为了煽情,那么很显然,放大画面很轻松就能把照片传递的情绪放大。

但陈平生没有选择这样做,改拓文觉得他是为了整部作品而服务。

这也是他最惊讶的地方,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创作时,知道什么轻,什么重的。就像小说,写着写着,主题跑偏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可是陈平生的三部作品都太成熟了。

无论是《鸦》的情绪化表达,还是《透视博物馆》的真实虚假讨论,亦或是《决定性瞬间》的理论证明。

都足以说明他对于作品的掌控力和洞悉力。

他仿佛无论怎么排版,都是在为作品本身增光添彩。

以至于改拓文根本没有改动的必要,因为这部作品是如此的成熟和成体系。

于是他接下看其他的照片。

在另一张照片中,一个巨大的黑色柱子竖立在中间,隔断了画面两侧的空间,也让构图显得对称。

改拓文先看向左边,那是一位父亲,他坐在台阶上,旁边是他的孩子所乘坐的婴儿车。

父亲看着手机,手扶着婴儿车,似乎在等待孩子母亲的出现。

而右边,同样坐在台阶上则是两位年轻人,他们抱在一起尽情的享受恋爱时光。

“就像是过去和未来的对比。”改拓文忽然想起陈平生影圈的第一组照片,那张透过玻璃看到老年自己的年轻女人。

同样的主题,只是这次更有空间感,左右对称的画面使得人们仿佛处于同一个时空的不同时间。

这种构图方式真的很令人思考。

并且像这种构图的照片在这本影集里到处都是,改拓文已经意识到了这本影集拍摄的难度。

“平生,这些照片你拍了多久?”改拓文好奇的问道。

陈平生算了一下:“几个月吧。”

“几个月?”改拓文忽然想到了之前的格赛颁奖典礼,毫无疑问,在那之前,陈平生就已经开始拍摄这部作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