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关于不寻常之地的讨论(1/2)

第293章 关于不寻常之地的讨论

就在陈平生还在忙着他的《人类消失之后》时,他的影集已经接二连三的出版了。

《不寻常之地》也在《新地球之貌》的风头过后正式出版,让所有新关注陈平生的人都觉得有些措手不及。

而老粉丝们则给他们科普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陈平生出版影集的速度,远比所有人想象的更快。

他好像永远没有创作瓶颈一样,随时随地都在拍摄影集。

一些摄影博主对此是这么形容的:“我每天早上醒来开始想影集选题,晚上十一点睡觉,还在想影集选题。费了三个月的时间搞定选题和拍摄地,又了半年的时间拍摄了几千张照片,最后又了两个月的时间筛选照片。而这离出版还有十万八千里,我还要调色、排版、沟通修改,再印刷看样张,最后出版。”

“可是陈平生好像完全省略了这个步骤,一年出版四五本影集,这代表什么?”

“这代表他每本影集的周期是三个月。一周选题,一周准备,两个月拍摄,一周选照片、调色、排版,然后开始印刷出版。这是什么速度?这简直是神一样的速度。”

而对于他的创作速度,刚开始还有人认为陈平生或许是抄袭,或者挪用,所以才有这样的速度。

可是马上第三年了,影集出版了这么多本,还是没有人能从其中找到任何端倪和抄袭痕迹,甚至他的每本影集都在刷新大家对于摄影的认知。

这无疑是非常吓人的。

以至于陈平生统治摄影界这样的说法,在《决定性瞬间》后愈发多了起来。

到了《不寻常之地》更是把这个说法干脆落实了。

因为所有观看过这本影集的人都沉默了。

一部分是因为看不懂,根本看不懂,那些平凡的事物和建筑,好像一个抽象的迷宫,即便把所有的想象力都投射进去也得不出答案。

而另一部分则是因为看懂了,所以在震撼之下,根本说不出话。

这也导致往常影集出来三天后大家都会进行评论,而现在一周多时间过去,网上竟然还没有对此的点评。

直到有一位不知死活的博主怒喷这本影集是陈平生摄影履历上最烂的一本!

“我在翻看了三遍这本影集后,给出的评价是,零颗星!垃圾!圈钱之作!

“我从未看过如此乏味的影集,除了那些依然明亮鲜艳的色彩和还算整齐的构图外,我找不到任何闪光点!为什么?陈平生为什么要拍摄这种令人摸不到头脑的影集,它甚至画面连个视觉中心都没有,让我想要为它辩解都没有机会。

“即便你是陈平生的粉丝,我也劝你不要买,因为它太烂了,我怀疑陈平生已经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开始故弄玄虚了。”

而对于他的视频,在摄影社区上立刻掀起了大量的讨论,许多人也都在说自己看不懂。

直到艾莎,那位曾经给陈平生写过书封的评论家发布了一个视频。

她坐在沙发前,手里拿着《不寻常之地》,视角有些低,相机应该是放在了茶几上,看起来就像是闲聊视频。

可她说的话却很笃定,很惊人。

“这是陈最好的作品!是比《鸦》、《决定性瞬间》还要好的作品,你们一定想问为什么?对吗?为什么有人表示看不懂,甚至觉得它很烂,而我要说它是最好的。

“事实上,在看懂这部作品前,大家要先了解一个概念,这也是我刚开始没有注意到的。摄影,其实是以人类视角拍摄,对真实世界的一种反射。我们所使用的相机、镜头,都是在尽力模拟人眼中真实的世界,尽量做到和其一致的观感。

“相机所拍摄的画面越符合我们所看到的,我们往往越觉得这台相机是优秀的。伱们说是不是这样?

“可是这就产生了一种悖论,即,我们人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吗?”

说到这里艾莎笑了笑,皱起眉头:“说实话,我刚听到这个话的时候,我想说放屁。但仔细琢磨后,却觉得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说到底,人类的眼睛也是一种观测工具。

“眼睛是镜头,大脑是相机,我们每天其实都是使用这一套工具来记录世界的。所以如果你看到和你认知不相符的东西,会很轻易的能辨别出真假。

“但真实世界,到底是什么?这就是这本影集给出的答案。”

佛斯肯坐在镜头前,桌子上摆放着展开的《不寻常之地》,其中最显眼的就是那张停车场的车辆。

他指着照片道:“你会发现,这张照片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统领画面的中心视觉点,当我们第一眼看向照片时,会有些无从下手的错觉。因为没有过于突出的颜色,也没有很集中的构图,陈平生把一切都这么平铺直叙的放在画面里,好像只是为了展示车辆。

“但你不觉得这就是真实世界的样子吗?人眼是有焦点的,是有聚焦功能的,可如果脱离人眼的观测,那整个世界其实是非常清晰的,没有任何模糊地带的画面。

“再看画面中的透视关系,没有线性透视,没有近大远小,没有色彩透视,没有颜色的变换。甚至因为无限远的景深,我们能看清最远的地方。

“这就是照片隐含意思,也是我称之为最好的关键所在。”

摄影点评人,威廉·克莱因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我个人认为,摄影的发展,一定是从模拟-突破-解构,再到抽象,而目前摄影界所处在的发展环节就是模拟和突破。模拟,即用相机模拟人眼中的世界。《决定性瞬间》和《光之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突破是指突破想象,开始用各种工具搭配,创造出真实世界不存在的‘真实画面’,就比如《布鲁的悠长假期》就是突破了真实世界的束缚,创造出了只属于回忆中的画面。

“而第三步就是解构,解构摄影,更注重于探讨摄影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也更注重对原有规则的破坏。陈平生的《不寻常之地》就是如此,它抛弃了摄影的基本透视法则,选择用相反的方式去展示真实世界。

“这更加接近于真实世界,也更违反我们的认知。可即便如此,陈平生拍出的照片仍旧吸睛,他对于色彩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不需要统领画面的颜色,也可以让人仔细的去看照片中那些看似杂乱的色彩。

“这归功于他的调色,看起来和真实世界极为接近,非常符合我们肉眼对于颜色的认知,不浮夸不暗淡,适合我们长时间的观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