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剥离权柄(2/2)

朱厚照继续紧追不放地追问道:“简直岂有此理!”

“那千户宋玉如今何在?将其传上廷来!”

“朕倒是想要问问,谁给他的狗胆,竟然视国朝律令为无物!”

然而牟斌听到这话,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

“陛下,宋玉来不了了!”

“嗯?”朱厚照眉头一皱,“缇帅此话何意?难道此贼畏罪潜逃了不成?”

“他逃了倒是好,锦衣卫还可以全力搜捕!”

牟斌急忙解释道:“但是这宋玉,已经死了!”

“就在中山侯回京当日,宋玉不知奉何人之命,率部分缇骑前去围堵中山侯,试图阻拦中山侯入宫面圣,后被中山侯当场斩杀!”

听到这话,群臣这才陡然反应了过来。

原来中山侯当街斩杀之人,就是这个宋玉,阉人刘瑾的义子!

至此,一切真相大白,近期京师里面的惊天动荡全部都串联了起来。

先是中山侯突然疾驰回京,前去面见前任内阁首辅刘健,后立刻准备入宫面圣,却被刘瑾指挥的宋玉阻拦,因此中山侯愤而斩杀宋玉,随后爆发了中山侯擅闯宫闱禁地等一系列惊变!

此后,中山侯因以下犯上而被打入诏狱,李东阳则开始出手,挑唆怂恿汤绍宗炮制一系列谣言,意图将中山侯给开宗除籍,致使中山侯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

嘶……

好狠的手段!

好毒的手段!

你李东阳还敢说自己没有勾结刘瑾?!

这一系列计划,难道不是你李东阳和刘瑾配合之下一手炮制出来的吗?

想明白了这些实情,在场群臣立刻就变了脸色,甚至不少朝臣都目光锐利地看向了李东阳。

说起来,前任内阁首辅刘健致仕,不少朝臣也是出了大力气。

他们抓住刘宇这个突破口,大肆攻讦弹劾刘健,使得刘健这位内阁首辅颇有几分声名狼藉的意味。

毕竟刘健在弘治年间曾经多次举荐过这刘宇,而且刘宇又是刘健的同乡,结果这刘宇收受贿赂中饱私囊,证据确凿之下,自然要下狱治罪,那么多次举荐提携他刘宇的内阁首辅刘健,自然也免不了因此受到牵连。

刘健主动提出致仕,也有因为此事的原因。

这些朝臣原本以为,顺势抓住机会逼迫刘健致仕归乡,换上谢迁这个嫉恶如仇的内阁首辅,反而更有利于他们从中牟利浑水摸鱼。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性情刚烈的谢迁直接挂印辞官,使得李东阳平白捡漏继任内阁首辅。

群臣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该死的李东阳,明明是文坛领袖知名大儒,却为了上位选择和那刘瑾暗中勾结在一起,当真是卑劣至极!

士大夫和宦官阉人,本身就是敌对群体。

不谈什么个人理念,只谈政治立场。

宦官阉人说得难听点,那就是皇帝天子的家奴,自然代表着皇权。

而文臣士大夫则是臣权,极力地争夺权力。

以前宰相还存在的时候,这个东西叫做相权,代表着臣民的权力。

而后太祖高皇帝抓住机会一举废除了丞相制度,相权也就不存在了,皇权再无人可以制衡。

皇权与臣权,天然就充满了矛盾。

而这也就意味着,士大夫群体和宦官群体,天然就是站在了对立面。

两汉如此,隋唐如此,前宋更是如此。

不知道出现了多少祸国乱政的宦官阉人!

结果你李东阳倒是好的很,暗中跟那阉人刘瑾勾结在一起,真是毫无士人风骨,全无士人底线!

汤昊注意到了群臣的异样神情,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这才是他想要看到的啊!

给李东阳扣上一个“阉党”的名头,割裂其手中权力!

阉党,指的就是那些依附于宦官权势而得利的官员。

宦官干政,阉党横行,这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曾出现,例如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十常侍之乱”,是东汉由盛转衰直至逐渐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唐后期,宦官势力参与皇室的内部纠纷;再有大明那位赫赫有名的九千岁魏忠贤,皇帝是“万岁”,他魏忠贤“九千岁”,足见其权势之大。

宦官和皇帝的关系,就是家奴和主子的关系。

而士大夫和皇帝的关系,却是天子和臣民的关系,甚至是对手的关系。

比如前宋士大夫们高喊出的那句口号,“帝与士大夫共天下”,摆明了就是想要跟皇权产生争斗,最好是架空皇帝陛下,让天子做个吉祥物,然后士大夫治理国家就行了。

家奴家奴,至少是自家人。

所以比起士大夫这些争权的外人,皇帝天子自然更加愿意相信这些家奴。

这一个个王朝,宦官阉人在里面充当的角色,就好比豪门大族里各房的奴婢分别帮助其主子争产业,而并非奴婢的权力真大到可以夺取整个大家族的家产,因为他们的权势全都来自于自己的主子(皇帝)。

阉人之祸,阉党之盛,从秦朝的赵高,到汉朝的十常侍,再到李唐的甘露之变,然后就是现在这个最为出名的大明王朝,甚至还出现了东厂和西厂这两个专门服务于阉人的爪牙机构。

太祖朱元璋曾经下诏严禁宦官干政,到了太宗朱棣手中,这一道铁的纪律起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

永乐以后,后世皇帝更加信任宦官,至宣宗朱瞻基开始在宫内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由此埋下明代阉党专政的祸根。

英宗朱祁镇幼年即位,宠信宦官王振,阉党势力开始形成,大明第一个权阉王振登上了历史舞台,给后世阉人树立起了一个大好榜样。

此后宪宗朱见深时宦官汪直、武宗朱厚照时宦官刘瑾都曾广树党羽,专擅朝政;熹宗朱由检天启年间,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一大批朝官依附其权势,阉党势力达到历代顶峰;思宗朱由校即位之后,魏忠贤先被免职谪去凤阳,后被迫在路上自杀,阉党主要成员伏法,阉党势力受到致命打击,但大明王朝也随即轰然倒塌!

大明皇帝任由这些家奴,跟文臣士大夫争夺权力捍卫皇权,这一点原本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宦官阉人行事狠辣无法无天,一朝得势后就会得意忘形,开始大肆党同伐异铲除异己,平白损耗大明王朝的气数。

但无论如何,谁要是沾染上了“阉党”的名头,那他注定就会被士大夫群体排斥打压,就连李东阳这个文坛领袖也不例外!

现在到了这一步,汤昊已经不用再出手了,因为有人会坐不住的。

哪怕是权势滔天的救时宰相张居正,都只是跟那冯保暗中保持默契达成政治同盟,你看他张居正敢不敢堂而皇之地跟冯保吃饭喝酒聊天?

事实真相如何,群臣已经懒得再去追究了,他们现在更想将这李东阳给拉下马来!

绝不能让一个勾结阉人的阉党,继续坐在内阁首辅这个位置上面,领导文臣缙绅,那不是自家老大都成了内贼了吗?

是以短暂寂静之后,立刻就有人选择了出手。

翰林学士黄希斋当即出列,朗声道:“陛下,按照国朝一贯制度,一人不得任二事,既然李学士继任为内阁首辅,首辅事务繁多,李学士又久病在身,老臣建议择其他内阁学士兼管翰林院!”

翰林学士,这是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大明初期实权已相当于丞相,地位清贵尊崇。

但随着内阁强势崛起,翰林院不可避免的与内阁职权发生了冲突,一应权力也过渡给了内阁,翰林院也受到内阁某位大学士的兼管,沦为内阁下属机构。

这大明翰林的地位可以约等同于顶层知识分子,类似于后世的院士与学部委员。

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在科举模式下学官一体,学者和官僚具有很强的流通机制,因此大明朝的翰林既是顶级学者,也是高级文官,甚至不少翰林就是皇帝的老师。

有句话叫入仕须科考,内阁出翰林。

英宗朱祁镇之后,得益于三杨秉政,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晋升格局,成为定制。

因此,翰林院就变成了养才储望之所,尽管只是掌制诰史册文翰,但是乃内阁大臣之渊薮、储相之馆,平步青云的机率很高,成为朝廷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上升的的踏脚石。

黄希斋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剥夺李东阳的权柄,甚至废掉李东阳文坛领袖的身份!

自此,汤昊今日敲登闻鼓告御状的目的,即将达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