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筹钱炼铁(1/2)

第176章 筹钱炼铁

平心而论,原时空江东带投党大哥张昭、张紘都是能力极强的士人,张紘乃是孙氏江东的奠基人,历史性的提出了江东的战略格局,也正是因为有张紘的存在,孙策对鲁肃态度非常有意思。

他一边对鲁肃的投奔感到非常高兴,夸赞鲁肃乃是英俊之才,但同时却没对鲁肃委以重任,只是随意安排了个闲职,让鲁肃很是困顿。

虽然具体原因是什么,正史上也没写,但肯定不是为弟储才,毕竟孙策当时才二十出头,他也不知道自己会死那么早。

刘封觉得,很可能是因为鲁肃的战略与张紘完全相反的缘故,使得孙策没法重用鲁肃。

张紘主张先投丹阳,聚兵吴会,进取扬州,然后逆流而上,并吞荆襄,全取长江之险。然后以荆、扬为根基,退可为父报仇,割据一方,进可匡扶汉室,成就齐桓、晋文之霸业。

张紘的态度是和张昭一致的,他们是坚定的扶汉派,认为汉室虽然倾颓,却可匡扶。

可鲁肃是什么样的态度?

汉室不可再兴,将军当早图王霸之业。

而且鲁肃的战略方向一直是北上淮泗,进取徐、豫两州,逐鹿中原。

这不论是战略走向,还是三观,都与张紘截然相反,这让孙策如何重用他。

事实上,东吴最后也还是在张紘和鲁肃的战略走向中来回摇摆,一会攻打荆州,一会攻打合肥。

最后白衣渡江拿下荆州,也是因为刘备的荆州集团内讧给了机会。

这时候张紘都已经去世了,可想他的战略规划给东吴的影响之深厚。

而张昭与张紘比起来,能力更强,堪称王佐之才。

不但文武双全,上马能领军,下马可安民,更厉害的是,他还能调和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做到让诸派系通力合作。

孙权称帝之后,手下所有派系竟一致公推张昭为宰相,这可把孙权给吓到了,于是坚决不允,最后选了江东四大士族之顾雍为相。

就凭这一点,整个三国能做到的不过三个人,另外两人分别是颍川魁首荀文若,蜀汉相父诸葛亮。

魏蜀吴各得一人,得建国祚,确实当得起王佐之才四个字。

可偏偏有意思的是,不论张紘,还是张昭,都非常讨厌鲁肃,与之不和。张昭甚至还曾经多次当众批评鲁肃,恐怕也跟鲁肃对汉室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毕竟鲁肃、张紘都是广陵人,张昭是彭城人,鲁肃和张紘乃是同郡,和张昭是同州,这应该是乡党一般铁打的关系,而且还一起效力江东,本应该互相帮扶才对。

可张昭甚至直接说出“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肃年少粗疏,未可用。”

不少人觉得张昭这是在打击周瑜,可问题是,孙权其实并不相信周瑜,何须张昭挑拨打击。

而徐州二张的这种态度,其实也代表了上层士族的态度,他们对汉室还是有感情的,希望能够复兴东汉,匡扶汉室。

不过刘封觉得问题不大,毕竟张紘、张昭是忠心于汉室,而自己和老爹也姓刘啊。

复兴汉室的不一定是刘协,也可以是刘备啊。

只是有趣的是,鲁肃今日如此力荐二张,来日未必能得二张喜欢,也不知鲁肃会不会后悔今日之言。

“子敬先生所言甚是。”

刘封没有辞让,而是正色保证道:“先生且宽心,封必力劝家父改弦易辙,再次征辟二张先生。”

得到刘封的保证,鲁肃很是高兴。

随后,鲁肃又说道:“少主,如今世道混乱,兵火连天,袁绍、曹操、袁术、公孙瓒等人无不互相攻伐,只为争权夺利。主上仁厚慈善,注重民生,肃以为可继续收拢流民,大力屯田。如此一来,彼等互相征伐,百姓流离失所,无处容身,户口日益减少,其产出也日渐其匮。而我收拢流民,使其安居,编户齐民,征收税赋。”

“三五年后,彼等必定日益残破衰败,而我徐州必当足兵足食,到时主公吊民伐罪,提甲兵十万西出,当能横扫天下。上可再造炎汉,下可安抚黎民。”

刘封敏锐的注意到了鲁肃的用词,露出欣喜之色,起身拜道:“多谢先生所教,封铭感五内,不敢或忘。”

鲁肃离席回拜:“少主如此礼遇,肃安敢不以死效乎。”

两人重回席位后,刘封开始进入正题:“子敬先生,我得一秘法,可增铁营之出,只是初期投入巨大,想询问先生可有参营之意。”

鲁肃先小吃了一惊,增产铁营难度可不小。

一要增加铁矿石的产量,没有原料,工匠再多也不过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点是重中之重。

现在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挖矿工人,以及给与更多的铁制工具。

当然,找到品质更好,更为容易开采的露天矿藏也是個办法,只是这种办法就是可遇不可求了。

其次就是增加高炉,能够及时的将铁矿石熔炼成合格的铁锭。

最后再是打铁工匠,这一步也相当重要,如果打铁工匠不够多,技术不够好,铁锭再多也来不及被打造成武器,盔甲和工具。

其实这三个环节,最优的解答刘封都有。

后面两个问题不大,一个就是推广灌钢法即可。

东汉时候,已经发明了炒钢法、百炼法和水排,技术水平已经相当不错,完全具备进阶灌钢法的基础,而且刘封还记得明代的活塞式鼓风机的简单构造方法,可以请工匠进行复原,可大大降低人力消耗,提升效率。

至于打造工匠,一方面会增加工匠的人数,另外一方面可以从原始流水线上下功夫。东汉末年主流的铁甲是扎甲,由许多甲片构成,其实是很适合尝试流水线制作法的。

唯一最难的点,就在第一点,也就是增加铁矿石产量上。

解决的办法不是没有,只是刘封很是犹豫。

要知道在古代,开矿最难的地方在于开。

明知道地下有矿石,可你很难越过岩石层进行开采。

东汉时代的人们,只能使用放火烧山这种最原始的方法,利用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使得山石崩裂,进而开采矿石。

人类钢铁产量大爆发,还是在1700年以后,从那开始,火药被引入了开矿行动中。

刘封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把黑火药这个大杀器给拿出来,思考再三,他觉得还是把这个留在后面。

因为黑火药实在是毫无技术门槛,非常容易泄露。

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多雇佣些流民来增加矿石产量。

“我想在下邳建一座铁官营,建在此处,沛国、鲁国、彭城、广陵乃至于朐县的铁矿、煤炭都可走水路送到下邳,交通十分便利,而且下邳本身就有大量的铁矿,所处的位置也在徐州腹地,非常安全。”

“目前想要建两座高炉,再建四座焦炉,用以炼焦炭。”

刘备算过,朐县的铁矿资源不算丰富,就足够一座高炉满负荷运转了。

而下邳的铁官营,最少要承担起下邳本地、鲁国以及彭城三地的铁矿石,还能接受沛国铁矿石的富裕量。下邳,彭城以及沛国,都以生产铁矿石而著名,产量远胜朐县。

如此一来,就具有起两座高炉的基础了。

至于最后是不是建几座高炉,刘封现在还没拿定主意。

因为有了土法炼焦和活塞式鼓风机的技术在手,解决了燃料和鼓风问题后,理论上是可以建设更高更大的高炉,这样炼铁的效率更高,也更节约材料。

糜家在朐县的那座高炉可日产五百斤铁,后世发现的东汉最大的高炉位于宛城,日产生铁两千斤。

因此,刘封打算做两手准备,如果工匠们觉得有土法炼焦和活塞式鼓风机,尤其还是水力驱动的这些技术辅助,能够建立更大更高的高炉,那就直接起更大更高的高炉。

如果工匠们觉得没把握,那刘封打算就先建一座日产两千斤的高炉试试水,如果没有问题,那第二座再尝试提升产量。

具体提升多少,到时候再听大匠师们的意见。

“以目前的准备来看,第一期就需要筹钱三千万钱,一万石粮食。我欲寻子敬先生、子仲先生,陈太守聚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