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正堂迎使(1/2)

第177章 正堂迎使

听见糜竺带着请教色彩的问话,刘封倒是早有准备。

“大兄面前有两条路走。”

“第一条,便是广陵。时至今日,广陵太守之位还未有人上任,之前是因为战事绵延,现在的话,应是我父还未有决断。以大兄的资历、能力和功劳,外放一任郡守并非不可得。”

糜竺的功劳太大了,先有为刘备入主徐州的定鼎之功,后又有资助屯田的贡粮献财之功,随后攻略臧霸时,他和鲁肃又都出了一大笔钱。

虽然这笔钱只是暂借,并非捐献,但一样帮了很大的忙。

刘备之所以会表举糜芳出任琅琊郡太守,显然是考虑到了这些功劳,算是一种报答。

不过要真仔细算起来的话,缩小版的琅琊郡守还是不足以酬功的。

听到广陵太守的位置,糜竺心中一动,目光中带上了些许热切。

显然,糜竺很是意动。

毕竟广陵郡可是个大郡,又是前线,显然不会缺少立功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还能和刘封长期待在一处,增进感情,简直是一举三得。

不过糜竺并没有直接定下,而是继续问道:“不知第二条路是什么?”

“彭城国相。”

刘封解释道:“有了鲁、沛和任城国,彭城国已不再是徐州一线,自然不能任由其荒废。”

据刘封调查,彭城国确实惨遭屠戮,但不意味着彭城国就没有人了。

曹军当时又屠城,又洗劫郊外。

城里的没法逃跑,可郊外农村的却是能逃跑的,总还剩下不少人口。

别看彭城国巴掌大的地方,面积和县邑数量都是徐州最少的,可人口却有五十万,比广陵郡都高出了八九万。

眼下彭城国的居民一部分进了山里,此时的彭城就是将来的徐州,周围是有山的,只是不高。

后世徐州周围的小山大约在一二百米,将徐州城区保护在中间,而东汉时期,因为没有沉降的缘故,周围的山体要更高出许多,有三四百米,而且占地也更大一些,容纳了不少彭城士民隐藏在其中。

也是因为这些山体的存在,彭城才有易守难攻的名头,成为了两汉时期徐州西部的唯一屏障。

曹操在彭城击败了陶谦之后,就彻底掌握了战略、战术双重主动权,横扫整个徐州,陶谦则再无反抗之力,只能龟缩在郯城里面苟延残喘,任凭曹操在徐州里烧杀掳掠了。

另外有一部分躲进了微山湖里,就在彭城国北部,有一个超级大湖,其中最南端的一部分就叫微山湖,水中还有一些岛屿可以落脚,湖中水产丰富,足以养活不少人。

还有一部分又回到了城市、村落等废墟里,曹军洗劫过后,还要继续征战,不会一直停留在彭城,所以这部分人等到曹军离开后,就偷偷的返回了家园。

最后一部分人,则是去了周围各地当流民,靠乞讨卖身求生。

综合算起来,彭城国内大约还有好几万人,只要有人去收拢,很快就能将这些彭城人组织起来,重建家园。

“彭城虽然为曹兖州所屠戮,然仍有数万民众未曾离开故土家园,家父一直对彭城牵肠挂肚。”

刘封叹息一声:“只是去岁的情况,大兄您也知道,我们实在是无力援助。今岁情况日渐转好,家父有心加大屯田力度,可增五千至七千户屯田。原本是想放在襄贲三县,便于管理。可若是大兄愿意去彭城任彭城相的话,我可力劝父亲将这部分资源先转给彭城。”

对面的糜竺陷入沉思,在他的视角里,广陵虽好,但竞争者也多,彭城虽差,却容易上位。

毕竟他身份只是别驾,想直接接任广陵太守,阻力还是有一些的,可若是想去彭城的话,估计不但阻力全无,反而还会有不少莫名“助力”了。

刘封看了眼沉默的糜竺,继续说道:“之前提到的铁官营,虽然设置在下邳,却可调拨给大兄管理,到时候也可使青壮在农闲时开矿补贴家用。”

糜竺点点头,知道刘封是真心在帮自己规划将来,心中很是感激。

糜竺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想听听刘封的意见:“那依少主之见,竺该选何处?”

刘封迟疑了起来。

其实糜竺不管选哪个,他個人都会鼎力相助,因为对他都有莫大的好处。

糜竺如果选了广陵太守,那以糜竺的脾气性格,刘封显然会得到对方的全力支持,成为影子太守都不意外,而且紧要时刻,还能从糜家获得财货粮食的应急资源,多了个保险。

可如果糜竺选了彭城国相,那对刘封父子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为了做出成绩,糜竺肯定不会只依靠刘备父子的帮扶,必然会从糜家抽调资源加大收拢流民,增加屯田的规模,这样一来,彭城国的恢复速度显然会变得更快,而且从明年起,就能反哺徐州州府了,这不也是一件大好事吗?

考虑了好一会儿后,刘封还是做出了更有利于大局一些,算是双赢的决定。

“彭城国相吧,毕竟今明两年未必会有大的战事发生,反而是彭城收拢流民,发展屯田是无可置疑的政绩。大兄完全可以在彭城国相上功成名就了,再转任广陵太守。”

糜竺点点头,一口答应了下来:“好,就彭城国相,我明日便上书给明公,奏请外任。”

彭城现在不过是一片废墟,糜竺肯去彭城担任国相,那是为主上分忧,刘备高兴都来不及,其余众人也不会有反对的声音。

随后糜竺又跟着问了一句:“那广陵太守会给何人?”

刘封笑了笑,糜竺虽然仁厚,却并不是蠢人,因此也没打算瞒他,直接回答道:“可能是长文先生之父陈公,也可能会是荀先生,或者还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

糜竺恍然。

说完了事情,刘封本来打算离开。

可糜竺怎么可能放刘封就这么离开,自然是热情挽留,最后只能在糜府吃了晚饭。

第二日巳时,徐州高层在正堂会见刘繇来使。

刘备自然坐在主位之上,身边侧后方还给刘封留了个位置。

徐州的文武官员分坐两排。

糜竺、陈登、陈群、鲁肃、刘晔、简雍、孙乾、关羽、张飞、甘宁、董袭等人尽皆在场。

许劭则带着滕胄走上正堂。

如果是私下的情况,正堂中不少人都是许劭的拥趸,看见他就像是后世粉丝看见偶像一样。

只是在正堂之中,事属两州,自然要先公后私。

刘备挺直身躯,露出仁厚的笑容,邀请道:“子将先生,先请入座。”

“劭谢过方伯。”

许劭和滕胄朝着刘备先行了一礼,然后走到一旁空出的席位上坐下。

正堂中陷入了沉默中,片刻之后,糜竺作为别驾,主动开口询问道:“子将先生来我徐州,不知所为何事?”

许劭直起腰杆,朝着刘备先行了一个拱手礼,随后说道:“左将军袁术为朝廷所重,赐予名爵,却不思报国,反而进犯我扬州,不但割据地方,还屡次兴兵,攻击我主,视朝廷纲纪于无物。”

“久闻徐州刘使君宽仁爱民,克己奉公,对朝廷和天子一片忠心。”

许劭先捧了刘备一番,随后接着说道:“以刘使君的忠孝,定然不会坐视左将军横行无忌,欺压地方。我主为扬州百姓奋起抗争,然独木难支,如今扬州士民水深火热,我主又力不从心,故此特派外臣前来徐州,向刘使君求援。”

“恳请刘使君看在扬州数百万百姓的份上,出义兵,下江东,扶正统,拒袁术。”

许劭说完话后,注视着刘备,等待对方的决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